致在校大学生的一封信

作者:时间:2022-09-20点击数:

亲爱的同学们:

你们好!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近年来高发多发的一类新型犯罪活动,呈现作案手段变化快、迷惑性强、防范难度大等特点。从历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来看,有的同学不慎被诈骗遭受财产损失,也有的同学因一时疏忽而参与诈骗活动,受到法律制裁,给自己的生活、学习、家庭都带来了严重影响。

为了最大限度防范犯罪,增强大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,保护好同学们和家人的财产安全,请大家认真阅读此信。

一、擦亮眼睛,识别诈骗套路

1.网络刷单兼职诈骗:以高额返利、佣金为诱饵,利用被害人在网上寻找兼职机会,使用微信、QQ、支付宝为载体,发送“网上刷单”信息,骗取刷单本金。

2.网络投资理财诈骗:以高收益为噱头借助网络、短信、邮件、微信等媒介发送理财信息,骗取被害人下载理财AP或登录理财网站将钱财划至理财帐户,购买股票、炒黄金、贵金属等实施诈骗。

3.网络贷款诈骗:利用被害人急需用钱的心理,以办理无担保、无抵押的低息贷款,或以可提高信用卡额度等由,以进行验资、刷流水或者缴纳保证金等各种借口,要求被害人转账,实施诈骗。

4.客服退款诈骗:冒充网购平台公司客服,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,谎称被害人买的货品缺货或者商品有质量问题,需要退款或者给予事主补偿,引诱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、密码等信息,实施诈骗。

5.注销贷款账户诈骗:冒充银行、贷款公司客服,套取被害人贷款信息,以注销贷款账户为由,诱使转账,实施诈骗。

6.冒充熟人、亲支诈骗:冒充被害人的熟人、同学、朋友等,通过借钱、充话费、生病住院、帮忙办事等各种理由请求汇款,实施诈骗。

7.冒充公检法诈骗: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被害人涉嫌洗钱、诈骗、信用卡诈骗等犯罪活动为由,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,从而实施诈骗。

二、头脑清醒,防范电信网络诈骗

1.未经核实的信息不相信、积分中奖不相信、高额回报不相信、退费返利不相信、免费领取不相信。

2.不向陌生账户转账,不向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转账,不向有风险提示的账户转账不向未经核实的网络、APP、二维码转账,不向要求先交纳保证金、手续费的转账。

3.陌生电话不回拨,陌生链接不点击,陌生微信不添加,陌生平台不投资,网络刷单不参与。

4.遇到可疑的人或事要冷静分析、提高警惕,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证实是否属实。

5.做好个人和家庭信息资料的保密工作,不要随便泄露自己及家人的账号、卡号信息。

6.坚信“没有免费的午餐”、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克服贫图便宜和急功近利的心理。

7.下载安装“国家反诈中心”手机APP。

三、遵纪守法,远离“两卡”违法犯罪

非法开办、贩卖手机卡、银行卡,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,危害十分严重。为了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,2020年10月启动的断卡行动对非法开办、贩卖手机卡、银行卡的“两卡”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,已成功侦破多起出借、出租、出售手机卡、银行卡违法犯罪案件,其中不乏在校学生因涉世未深被蛊惑成为“卡贩子”,令人痛心不已。

手机卡、银行卡是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犯罪的重要通讯工具和资金通道。将自己实名认证的“两卡”出借、出租、出售给他人存在安全隐患,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用于实施犯罪,轻则影响个人征信和正常生活,重则将构成犯罪,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
在此,提醒各位同学:

坚决不出售、出租、出借自己名下的手机卡、银行卡。

拒绝参与贩卖、出租、出借手机卡、银行卡活动。

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如有发现名下手机卡、银行卡被他人使用,应及时收回,收回有困难的,应及时到开卡机构注销,并向公安机关报告。

请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信用,千万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被他人利用,让自己受到“一处违法、处处受限”的联合严厉惩戒,甚至涉嫌违法犯罪。

最后,祝大家学业有成!

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生工作处

2022年9月

Copyright© 2017-2019 http://sxx.lcudc All Rights Reserved.

 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 版权所有